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介绍
1、 主管单位介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情报所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一所)成立于1959年,是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中央级专业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六大领域(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情报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程,电子一所始终不渝地立足科技情报研究,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不断优化管理和创新业务,现已成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国防军事电子领域知名的情报研究咨询与决策支撑机构。
电子一所现有在职员工800多人,办公面积5万多平方米,总资产6.7亿元,净资产4.7亿元。经过50多年的发展,电子一所已形成了政府支撑与管理服务、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知识产权研究与实务咨询、信息传播与媒体服务、信息资源与技术开发服务等五大业务板块,服务对象遍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科技部、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和军队领导机关,以及相关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等。仅“十一五”期间,承担政府和军方部门的科研课题任务就达2000多项,其中10余项荣获国家级、部级等奖励,多项研究成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多项行业管理职能的挂靠单位,电子一所还重点承担了部科技情报、科技成果、声像资源、科技期刊、年鉴编辑、电子工业档案、知识产权、工程建设等行业管理职能,并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电子一所紧密围绕部的职能和中心工作,在强化原有业务领域的同时,积极探索大部门制和两化融合新形势下的支撑体系和工作模式,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两化融合、物联网、信息安全、工业经济、基础软件等关键科研业务领域取得一定突破,推出了相关领域的科研指标体系,建成了一批权威的行业服务平台。电子一所还是国家军工一级保密资格单位,也是部内唯一同时荣获“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的双标兵单位。
进入“十二五”时期,电子一所将以服务于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加快推进新型情报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力争发展成为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情报研究和知识产权支撑服务能力突出的国家公益性新型情报研究机构,成为支撑战略决策的智库、服务产业创新的平台。
2、 科技成果评价与推广转化服务中心
(中企慧联科技发展中心简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成果评价与推广转化服务中心成立于2012年9月,从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管理、评价和推广转化的公益性、专业性支撑服务机构。
中企慧联科技发展中心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成果评价与推广转化服务中心职能,提供业务支撑。
(1) 中心的定位和宗旨
以支撑政府,服务行业为宗旨,以促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强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于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能力,搭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平台,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大科技成果和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支撑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移,促进部属高校、行业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和地方省市产学研合作,为广大工业企业、高校及院所提供“一站式”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
(2) 中心的主要职责
1.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成果管理职能。承担科技成果评价、登记、奖励和科技保密等管理职能,协助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各项制度,承担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库、专家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
2.科技成果评价。作为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支撑相关政府部门开展科技计划项目和财政支持项目的科技成果评价,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和科研单位委托,提供权威、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
3.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采集、发布、推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信息和技术需求信息,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
4.组织成果推广和技术交流活动。举办行业性、专题性技术成果展会、推介会、投融资洽谈会等成果展示推介活动,促进政府部门、部属高校和行业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投资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筛选集成成熟、先进、适用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组织行业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5.组织产学研合作。推进部属高校和行业先进技术成果向地方省市转化,组织部属高校和行业科研院所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6.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支撑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和民技军用工作,开展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开展军民融合评估和相关政策研究。
7.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专家咨询、成果供需对接、成果评价和知识产权评估、融资咨询、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保护、推广推介等全过程技术转移中介服务。
8.理论政策研究。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成果评价与推广转化政策、机制、环境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为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规划。
(3) 中心的服务范围
1.政府服务
(1)支撑相关政府部门承担科技成果管理日常工作。
(2)支撑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开展行业和区域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政策研究,协助编制相关发展规划。
(3)邀请行业权威专家组织专家、院士行活动,协助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展战略问题和技术瓶颈问题。
(4)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需求,采集和集成行业科技成果信息,共建共享科技成果库、专家库等基础数据库,推动先进技术向地方转移。
(5)协助政府举办行业年会、科技论坛、成果展会、推介会、洽谈会和合作考察等活动,引导部属高校和行业科技成果与地方省市对接和落户。
2.高校和科研院所服务
(1)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依托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工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采集、发布和推介展示高校、科研院所持有的科技成果,促进与成果需求方的对接。
(2)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助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与地方省市和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合作平台。
3.企业服务
(1)科技成果评价。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国家级科技成果评价全过程、专业化的咨询服务。
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内容:根据成果持有方和受让方委托,对科技成果技术水平、技术成熟度、经济效益、转化前景等方面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出具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和工信部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内容:成果评价申请材料编写咨询及形式审查、专家咨询与评审、科技成果登记、协助申报国家科技奖励等。
(2)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依托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工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采集、发布各行业科技成果、技术需求以及政策法规、专家、服务机构、投融资等信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推荐展示科技成果,促进供需双方对接。
(3)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专家库资源,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各专业技术领域专家联系紧密,可为广大科技成果持有者进一步改进、完善、提升技术开展技术诊断、咨询等服务,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行策划与包装。
(4)知识产权检索、代理与咨询。提供我国以及世界多个国家和组织的专利信息检索和专利申请代理服务,提供知识产权相关咨询服务。
(5)技术转让咨询与代理。与国内技术产权交易所合作,为科技成果持有者提供全程技术转让咨询与代理服务。
(6)投融资咨询。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科技成果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投融资咨询和推介,协助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7)举办行业性、专题性技术成果展会、交易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搭建成果对接和银企对接平台;
(8)科技项目申报咨询。协助企业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电子发展基金项目、火炬计划和其他产业化专项资金,提供专业咨询和协助编写申报材料。
(9)资质申报咨询。协助企业申请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认定,提供专业咨询和协助编写申报材料。
(4) 中心的资源和优势
1.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拥有2008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登记科技成果数千项。
2.建有涵盖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各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包括院士在内的科技专家库,各类专家1200余名。
3.建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权威性、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工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可为部属高校、行业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转移信息服务。
4.参与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评价试点,作为国家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可根据委托提供专业、科学、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
5.中心多次承担部国防科工局、科技部等上级机关的科研项目,形成了较强的研究咨询能力。
3、 专家组介绍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3. 航空航天装备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4.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5.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6.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7. 电力装备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8. 农机装备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9. 新材料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10.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
组长:
副组长:
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