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 发文日期:2018-07-06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等两个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1274 更新时间:2018-07-06 |
  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我市航空航天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新技术船舶产业发展,提升我市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加快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规划方案,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我委制定完成了《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天津市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2018年7月6日 (联系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李萌;               联系电话:83608074  18698007533;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军民融合推进处 郭洪源;                 联系电话:83608073  15222069693)
 
 
 
 
 
 
 
 
 
 
 
 
天津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航空航天产业是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努力,我市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为加快推进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十三五”航天发展规划》《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天津市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划方案,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年-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空客天津总装线、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等龙头项目的带动下,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航天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航空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的转变,形成了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新一代运载火箭、卫星、空间站等龙头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格局,成长为国家重要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1.重点工程项目稳步推进。空客 A320 系列飞机总装线运行良好,生产速率达到4架/月的设计能力,空客A330项目进展顺利;直升机制造基地具备年产70 架三型直升机的总成能力;彩虹无人机等重点任务生产保持稳定,产能规模不断提升;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两型火箭首飞成功;超大型航天器AIT(总装、系统级装配与试验)中心建成运营,具备年总装测试试验6至8颗超大型航天器的能力,可满足未来10-20年航天任务需求。航空航天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成了空客总装生产基地、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基地、直升机产业化基地、特种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航天光电信息产业化基地、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研制生产基地等7个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高端制造研发基地。聚集了中航工业集团直升机板块、航空科工集团紧固件板块等行业二级总部,近百家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和一批航空航天服务企业,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制造业的带动下,航空航天领域研发实力与实体不断增强增多,航空租赁业迅速崛起,航空维修与航天技术转化加速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3.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空客A320、A330项目实施,使我市成为全国三大干支线飞机生产基地之一和全球第四个同时生产单通道与双通道飞机的城市;中航直升机总部和研发中心已搬迁至天津,研发中心800余名技术骨干在津工作,推动我市成为我国直升机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我市总装和测试生产的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成功首飞,改变了我市之前只有配套没有整机的面貌。建成了薄膜光学、电子综合显示控制等省部级实验室和新型电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航空航天紧固件技术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在直升机研发、空间电源、惯性制导、卫星通信导航等领域形成了创新优势,“十二五”以来,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约100项。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也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缺失、产业集群升级能力弱、研发有待进一步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产业整体实力与北京、陕西、上海等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二)面临形势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航空航天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国家正在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作为重要的军民结合产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在航空工业领域,航空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家已将航空装备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正在实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0座级C919单通道干线客机成功首飞,将推动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实现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空域开放步伐的加快,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与此同时,工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航空设备的综合化水平不断提高,航空机载系统集成体系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这些将为加快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和工业基础。 在航天领域,我国已具备了较为完善配套的航天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及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成为世界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等多类航天产品、发射服务及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揽子服务的国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推动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天宫二号、天舟货运飞船发射成功,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取得积极进展。嫦娥三号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完成,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立项研制,航天器平台型谱不断丰富。量子通信、三浮陀螺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我国已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正在向航天强国迈进。 但我们也应看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不断涌现,世界航空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已形成了高度垄断,我国外部安全环境面临严峻威胁,太空军事化态势加剧,太空利益争夺日趋激烈。总体来看,我国航空航天科研原始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技术储备仍显不足,核心元器件、关键原材料等瓶颈短板仍未根本解决,我国航空航天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凝聚实现航天梦强国梦的强大力量,不断增强我市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军民融合。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支持社会优势资源、优势力量参与航空航天科研活动,逐步建立军民融合式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参与实施航空航天重大工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攻克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坚持聚集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构建产业聚集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企业、人才等资源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开放合作。利用市场资源,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投资和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坚持应用服务。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空间信息获取和利用,加强航空航天技术应用攻关和成果转化,发挥航空航天资源整体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力争天津航空航天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形成更高水平、更加完善的航空航天研发、制造、维修、服务体系,使天津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航天高端制造承载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城。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大型民机合作水平  抓好A320NEO项目实施。推动总装产品系列由A319 和 A320 拓展到 A320NEO,实现与空客欧洲总装线同步转产A320NEO 新机型,推动飞机交付市场扩大至亚洲范围内的航空公司。 推进A330宽体机项目。深化与空客公司合作,推进空客A330完成与交中心项目实施,2018年完成12架次飞机完成与交付,并持续提高产能,至2020年达到月产2架飞机能力。同时,进一步深化合作,逐步将合作扩展到新一代A350 宽体客机。 聚集民机配套业务。依托空客二期和 A330 宽体机项目,构建和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发展粘合剂材料、涂层材料、复合材料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增加飞机部件本地化生产比重,拓展A320机身段以及A320、A330座椅、客舱内饰本地化生产,提升天津本地化配套水平。推动波音航空产业园建设,争取西飞波音747尾翼生产项目,推动波音复材及零部件制造项目,推进美国赫氏复材生产基地项目。 (二)壮大民用直升机业务  推进中航直升机总部建设运营。进一步完善直升机总部总成交付、营销服务、客户支援、通航运营、维修与备件、客户化改装职能;完善 AC 系列民用直升机谱系。优化现有 2 吨(AC301/AC311)、4 吨(AC312)、13 吨(AC313)机型,提升高原性能和海上适应性,尽快形成和提升产能,扩大市场份额;推动 3 吨级、7 吨级直升机研制进程,逐步占领海洋等市场领域。 推进直升机研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直升机研发中心,增强直升机顶层研发、直升机概念研究和设计能力,加强在直升机总体技术和前沿技术等方面的探索,提升直升机总体设计和部分工程详细设计能力,提升直升机研发水平。 发展直升机全产业链。发挥本土化企业优势,建设天津直升机运营中心、生产中心和服务中心,形成生产销售、维修维护、代飞培训、租赁运营等全价值链产业配套体系。鼓励直升机研发设计、总装改进,发展发动机及零部件、螺旋桨、起落架、机载系统等。 推进重型直升机国际合作项目。 (三)着力培育通用飞机产业  推进无人机研发制造。重点发展以“彩虹”系列为代表的无人机整机组装,鼓励发展无人机用重油活塞发动机,形成产品系列化发展。推动无人机数据链路系统、通信电台、自动导航仪等无人机配套业务发展,拓展无人机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 推动通用航空配套产品生产。推动发展金属基、陶瓷基、碳基等高性能复合材料,积极拓展通用飞机新材料业务。鼓励通信导航监视系统、飞机座舱显控系统、飞控计算机系统、综合处理与网络系统、光电探测系统、综合惯性导航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等发展,促进配套产品技术进步。积极与国外高端公务机生产厂商开展合作,引进高端公务机生产制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公务机自主研发和生产。  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保障设备。发展通用航空飞行监视与管理设备、飞行服务系统设备、空地一体的通用航空机场指挥调度设备,初步形成通用航空飞行管理与保障服务设备制造能力。 (四)积极发展航空维修及服务产业  推动航空维修项目实施。积极争取国际知名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商与国内航空公司或飞机维修公司合作在津设立子公司,引进规模较大、具备部(附)件综合维修能力的企业,弥补国内对部分机型和型号产品维修能力的不足。推动“客改货”及维修业务发展,积极引进制造商完成中心或第三方完成中心,发展公务机装饰业务,逐步开展运输飞机翻新业务。鼓励在津通用飞机维修企业开展航线维修、定检和大修资质升级,提升整机改装、翻新、大修和关键零部件的维修能力。 拓宽通用航空服务范围。支持通航公司扩展作业范围,全方位提供海上石油、海洋监测、港口引航、空中巡查、航空摄影、空中巡查等工业服务;鼓励发展精准农业,支持使用农林航空、无人机喷洒等先进生产方式。积极推动京津冀低空旅游业发展,发挥静海团泊湖、蓟州盘山等旅游资源,鼓励通航公司开设通用机场与主要景区之间的低空旅游航线,开发“陆、海、空”低空旅游产品。 打造现代服务中心。对接天津自贸区在融资租赁、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外汇管理、离岸金融等方面政策,开展通用飞机及设备租赁、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后台支持、特色金融及保险服务等现代金融服务。鼓励金融租赁机构,开展飞机租赁、航材交易、业务咨询、融资保险等业务。推动航空物流业发展,加快航空高层次人才培养。 (五)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生产 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生产。开展5米直径长征五号、3.35米直径长征七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零(部)件、大部段等配套生产工作,抓好全箭总装及测试工作,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性为主导的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多型号任务背景下的生产组织管理,推进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列化、协同化生产,完成6-10颗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3颗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工作。 进一步提升运载火箭可靠性。针对前期飞行任务暴露的有关问题,重点围绕相关产品的强壮性、核心产品工艺稳定性、工作可靠性等方面,开展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可靠性增长工作,优化细化产品质量控制方案和风险管控措施,提升运载火箭飞行可靠性。推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飞行可靠性设计指标达到0.98。 着力提升制造工艺水平。依托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公司,大力发展先进机械加工技术、钣金成形技术、表面处理技术、贮箱焊接技术、舱段铆接技术和总装总测技术,推进管理体系建设,实现任务下达、工艺规程编制、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力争到2020年,完成贮箱箱底搅拌摩擦焊接等40项关键工艺改造提升。 (六)推进空间站研制生产 开展空间站研制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大型机构结构热控研制中心及紧缩场等项目建设,补充完善大型电磁兼容试验、大型紧缩场测试、大型空间机构热控研制等宇航能力,进一步巩固强化大型航天器装配、测试、试验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航天器研制生产试验基地。 构建空间站AIT全流程数字化模式。推动型号任务生产、测试与设计分离,提高型号AIT阶段的组织管理专业化水平和研制效率,进一步提高京津两地协同作业水平;开展各领域远程测试系统和仿真系统建设,实现“天地一体化”协同仿真交互和快速响应,提升数字化设计、生产、测试水平,形成并行开展多型号、批量化的测试能力。 强化空间站AIT质量管理。建立覆盖产品工程设计与验证、产品生产、AIT等各阶段的以实物和过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空间站研制全周期风险管理办法,实施产品生产操作过程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空间站AIT质量,保证空间站三舱组装完成后在轨寿命不低于10年。 开展空间站宇航产品研制生产。抓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试验舱等研制和总装,做好模态试验、振动试验、噪声试验、真空热试验、常压载人环境集成试验、电磁兼容试验、系统集成测试、电性能综合测试等工作,完成3-6颗载人航天器总装测试,推动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实施。 (七)提升卫星研制生产能力水平 推动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研制。加快研制高承载、大功率、高散热、长寿命、可扩展的东方红五号大型通信卫星平台,推动有效载荷承载能力达到2000千克,有效载荷电源功率提升至18千瓦,进一步增强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对新领域任务的支撑能力,力争2020年前完成总装测试工作,推动我国通信卫星平台实现升级换代。 着力提升卫星专业技术水平。依托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基地,开展卫星总体设计与仿真、高效测试与试验、热控、智能控制、推进、先进电源、综合电子与数据系统、星上智能处理等卫星总体与平台共性专业技术研究,保持国内领先的卫星研究技术能力。推动红外成像系统、高分辨率光电载荷系统等技术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提升卫星关键系统研制能力。改进光学镀膜加工、激光陀螺超低损耗薄膜及高精度光学元件生产条件,开发高温氧化物透明陶瓷系列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系列;保持三浮陀螺技术优势,推动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研发,推动陀螺向高精度、长寿命、大量程、高可靠方面发展;推动锂离子蓄电池产品模块化、标准化发展;推动三结砷化镓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32%,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产能由120千瓦/年提升至200千瓦/年。 打造卫星组件生产制造联合体。依托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基地,整合基地内各单位资源,统筹大件机加厂房、精密机加厂房等基础设施,补充建设部(组)件加工及试验中心,升级地面装备,形成完整的部组件研制能力,打造行业领先的宇航组件加工生产基地。 提升卫星应用层次水平。加强卫星融合应用技术开发。突破多源遥感数据、遥感与导航信息、航空摄影测量数据与传统业务等多源、多链路信息融合关键技术,推动卫星应用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进行业示范应用。发展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的综合应用终端,提升卫星应用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水平。 (八)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技术优势单位,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平。重点推动光学超精密加工国防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空间力学环境模拟仿真实验室、航天器微重力环境模拟仿真实验室、空间站在轨运行模拟验证实验室、无人机数据链应用实验室等建设。 开展航空航天理论与技术研究。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强化技术储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推动复杂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研究成果在空天飞行器领域应用;推动极端环境下光热能源转存放一体化技术研发,满足卫星、空间站等温度控制要求;推动空间站综合环境模拟与仿真、空间环境防护与控制等技术研究。 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鼓励中国民航大学、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及产业化应用基地、天津大学滨海研究院等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创业园,搭建公共测试平台、公共研发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术培训平台等多项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型企业提供产业孵化。借助大学、企业、政府、行业资源,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转化服务、综合培训服务,完善创业服务模式。 推进航空航天技术应用转化。推动光电成像、光电医疗、光学元件、激光测量和增材制造项目培育和市场推广,推动车载夜视辅助驾驶系统、高端医疗器械、教育信息化产品等产业化发展。推进航空计算机技术向工业计算机及应用、民机设备及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嵌入式计算机、轨道交通设备、特种飞机电子设备、航空部附件综合保障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推动多功能复合材料、冷拔管、气动脱硫、聚酯循环利用等技术转化应用。 五、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完善行业管理,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按照职能部门对口原则和责任分工,紧密衔接国家相关部委,落实国家航空航天领域发展政策、规划和部署,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对重大工程、关键设备设施等监管,综合应用国产首台套设备应用支持政策,加大对首台套设备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 (二)推动军民融合 加强军、民航空航天资源共享,提升资源整体效益,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融合。统筹使用军民航空航天重大基础设施,推动编制和发布军工和民用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推动建立完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健全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 (三)加大资金支持 加大各级政府专项资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广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依托天津市海河产业基金等,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和金融产品,拓宽航空航天领域重大项目融资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上市平台开展资产证券化工作。 (四)做好项目支撑 抓好空客A330完成与交付中心、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空间站、东方红五号大型通信平台卫星等重大项目实施;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引进一批龙头项目、产业链关联项目和配套项目;抓好空客A320NEO、航天中型运载火箭箭体智能制造车间试点示范应用项目等50项重点项目实施,支撑产业发展。
 
天津市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大力推动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对于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水平,支撑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市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年-2020年。 一、发展现状 全球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我国、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船市进入新一轮的调整周期后,汽车运输船、豪华邮轮、远洋渔船等高技术船舶需求增长较为明显。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遭受严重冲击,新订单大幅萎缩。我国三大造船指标从2010年开始全面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海洋油气装备国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全面具备500米内浅海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深海装备制造取得一定突破;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超大型油轮(VLCC)、液化天然气船(LNG)、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船舶订单不断增多。 天津是船舶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初步形成了以临港经济区为核心的造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聚集区,聚集了博迈科、太重滨海、新港船舶等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4家国家级专业海洋科研机构,以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天津大学海洋学院等10余家涉海研究院所和高校。掌握了超大尺度重型海洋装备制造、深海自主探测技术、海洋立体观测监测、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拥有300米水深以内油气田开发装备自主研发,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开发装备规模化生产,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水下机器人等海洋观测监测装备制造,以及船舶综合船桥系统、海洋重力仪等船舶关键设备研发和制造能力。 尽管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受国际船舶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和国际原油价格影响,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现象依然突出,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建造周期较长,生产成本高,资金回笼较慢,企业运营资金压力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发挥天津港口、区位条件和滨海新区优势,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打造成为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产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天然优势,促进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和军品军贸等特色产品发展,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转化,推动船舶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作用,加快研发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 坚持智能发展。加强生产制造环节成本控制,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深度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积极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绿色、节能发展,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绿色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高,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之一。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至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70亿元。培育1-2家海洋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总承包商,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 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提高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加快在临港经济区形成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和研发创新平台聚集区,以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发展格局,打造3-5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总装造船模式,推动数字化造船、智能化造船。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建造运输类、科考类及开发类等高技术船舶,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以自升式钻井平台、海洋资源开发超大型设备、深海作业吸力桩、深海油气核心模块为引领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结构;推动水下滑翔机、自主水下机器人等深海装备产品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提升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海洋局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临港经济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产业聚集区发展,打造6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1.打造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临港经济区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建造、维修、检测和特种设备装备基地,建设钢结构加工中心,喷砂、喷漆车间,卷制及海管加工中心等,整合分散于天津各地的子公司和分公司资源,成为中海油除青岛、珠海之外的第三块海油工程综合基地,提升我市海洋石油工程产业优势。 2.打造深海油气核心模块制造基地。依托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原有生活楼模块、电气模块、上部油气处理模块等产品的基础上,提升深海油气核心模块高效设计、建造、安装技术并实现产业化,成为深海油气生产核心模块制造基地,解决核心模块薄弱环节疲劳问题,提高模块抵御恶劣工况能力,实现深海油气生产储卸装置等核心模块产业化。 3.打造自升式、半潜式钻井平台基地。依托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建设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车间,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修井平台等产品基础上,与国外公司合作完成自升式钻井平台及1500m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开发,形成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产品。同时设计开发海上石油铺管船、海上起重船、自升式生活辅助平台、边际油田试采平台、平台拆解船等产品。 4.打造海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依托泰富海油工程装备(天津)有限公司,新建泰富港机及海工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采用柔性制造及生产线、智能化监控、物流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研制生产一体化紧凑型高效装卸船设备、海上作业高度稳定性系统、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化装卸船系统等智能产品。 5.打造新港船舶重工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依托天津临港造修船基地建设,在医院船、科考船、滚装船、环保型散货船等高技术船舶,以及公务船、巡逻艇等特种船舶和军品军贸建造基础上,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维修基地,重点发展海洋平台工作船、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形成年修建3-5个海洋工程模块的生产能力。 6.打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依托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延伸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重点开展单机3万吨/天电水联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技术与示范,实现正渗透、膜蒸馏、石墨烯海水淡化等新技术产业化应用。 (二)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积极拓展多产业间的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努力促进系列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搭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创新平台。 1.建立创新合作平台。推动临港经济区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学会等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建立企业创新发展联盟。依托临港经济区,建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联合商会,集中扶持优势骨干企业进行产需对接,实现产能合作,支撑企业在市场资源利用、市场开拓竞争、商业运作模式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2.打造研发设计平台。促进船舶和海工装备龙头企业建立海洋油气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船舶建造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开展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发。依托天津大学海洋学院、中船重工七〇七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船舶操控系统、水下机器人、深海智能装备、海洋3I(智慧港口、智慧海事、智慧航运)技术、海洋观测监测系统等研发设计平台。  3.打造新型海水淡化装备创新孵化平台。依托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建设专业化、链条式、全流程的新型海水淡化装备创新孵化平台,实现海水淡化新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安装、测试评估、产品定型等功能,初步形成新型海水淡化装备创新研发体系,形成海水淡化新工艺、新产品,实现海水淡化新装备的工程应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规模和装备能力增长。 4.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依托临港经济区,结合“互联网+”模式,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信息服务平台,为海工装备企业提供全球海工市场预测、技术咨询、交易中介等相关信息服务。通过中国(天津)国际海工装备和港口机械交易博览会,建立行业内企业产品信息库、投资信息库、总包采购商信息库、相关企业项目储备库等,强化海工装备制造与服务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 (三)推动产业智能制造发展 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数字化工艺设计和工艺数据库建设为支撑,以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管理的智能化。 1.推动船舶建造精益化管理。依据现代造船模式,优化精益建造管理体系,推动新港船舶、新河船舶等企业建立平面分段、曲面分段等船舶中间产品制造主要环节过程精益控制和关键工艺流程模拟仿真,达到生产成本有效控制,适用船舶精益生产的要求。 2.推动生产过程数字化控制。推广船舶和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博迈科、太重滨海、新港船舶等企业建立模块生产、船体加工、舾装制作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打造数字化车间,打通设计与制造的关键环节,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有机结合。 3.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作业。推进焊接、涂装、舾装等船舶建造关键工序的智能化,在船体分段制造阶段,推进自动化焊接设备的应用和涂装工位喷砂与喷涂的自动化。建立管件加工、铁舾件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关键工序的智能化作业。 4.推动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推进工业机器人以及基础核心零部件发展,研发多机器人协调工作、机器人自动粉末喷涂技术,完善机器人焊装线,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安装与维护的完整体系,推动工业机器人焊接技术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四)推动高端产品发展 利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础,提升设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医院船、海洋科考船、汽车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大力发展深海油气核心模块、海洋资源开发超大型关键施工装备、深海作业吸力桩等海洋资源开装备。 1.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依托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先进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专业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处理系统,设计建造世界先进的医院船,开展海上军民医疗援助和国际救援;采用先进推进系统、科考设备、甲板渔捞等先进装置以及双层隔震等先进减振降噪技术,设计建造渔业调查功能先进的大型科学考察船;采用先进的发电机技术,攻克船薄板分段多、滚装设备复杂、精度要求高等难点,设计建造8000车汽车滚装船。 2.推动超大型关键施工装备建造。依托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推动超大型液压打桩锤、超大型液压驱动单元、超大流量高频电磁阀和超大桩基适配器等4项新产品实现产业化,逐步形成海洋资源开发超大型施工关键装备新的生产流程和产品。 3.推动浮式油气核心模块建造。依托天津博迈科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浮式油气生产核心模块多层结构设计、制造技术等研发,生产储卸装置抵御恶劣工况设计、核心模块薄弱环节疲劳特性研究,生产装置管系综合布局和防爆电器间设计,推动浮式油气生产核心模块产业化。 4.推动深海作业吸力桩建造。依托泰富海油工程装备(天津)有限公司,开展深海作业吸力桩关键技术研发,完成原理样机和工程化样机的研制,制定企业标准,形成专业智能化生产线,实现深海作业吸力桩率先应用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领域。 5.推动深海智能装备产业化。依托天津大学、中船重工七〇七所等,利用深海压力模拟装置等专用设备开展水下滑翔机、无人水下航行器、海洋探测传感器等海洋装备技术研发及组装调试,以及海洋装备的标定、检验和测试。推动水下机器人在小批量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 五、保证措施 (一)加大金融支持  充分利用天津海河产业基金、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引导基金、天津临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助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融资租赁机构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等海洋基础设施类融资租赁业务,对企业技术改造、高端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支持。推动股份制改造,鼓励、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二)加强人才保障 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围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形成高端人才灵活利用机制,拓宽国内外高层次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的引进渠道。着力培育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领军人才和团队。依托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新型技能型劳动人才。  (三)营造发展环境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宣传媒介,加强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宣传报道。完善产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全面指导行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增强行业整体国际影响力。对企业开拓市场、品牌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等给予重点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