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大事记 > 李新社: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李新社: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供稿: | 2017-06-07

李新社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所长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李新社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受制于人,先进基础工艺研发能力弱、应用缓慢,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非常突出。实现制造强国梦,必须筑牢工业基础.《中国制造2025》将工业强基工程列为五大工程之一,旨在着力提升工业“四基”能力,破解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瓶颈。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对于打造新常态下工业升级版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的重要意义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80%以上的高端芯片、80%以上的高铁装备核心零部件、约54%的船舶动力系统及装置、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众多“四基”产品依赖进口。上述情况反映出我国工业“四基”发展严重滞后,这既推高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也制约了我国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更影响到我国经济和产业安全。基于此,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一是有利于筑牢制造强国建设的根基,保障和维护制造业的生命线;二是有利于补足工业供给体系短板,支撑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三是有利于广大制造业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
(二)持续发力推动工业强基迈上新台阶
      《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以来,工业强基取得了重要进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加强顶层设计,印发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部署了一批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瞄准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2016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了84个示范项目,确定了首批19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高端航空紧固件、高标准轴承钢等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强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保障支撑,打造“匠心”工程。为此,结合工作实际,建议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更加注重战略政策协同,形成推进合力。工业强基是制造强国、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的关键交汇点。因此,要更加注重战略政策的协同配合,形成推动强化工业基础的合力。建议进一步优选先进适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持续编制和推广“军转民”目录和“民参军”目录。研究推动军民协同开展“四基”攻关,形成军民通用标准建设机制和模式,组织开展“四基”重点领域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
      第二,要更加注重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既需要“四基”企业苦练内功,也离不开财税金融政策的有效支持。建议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积极争取加大财政资金对工业强基的支持力度,探索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变为“拨改投”,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工业“四基”领域。加大对“四基”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用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支持基础产品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行业管理部门加强与“四基”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支持“四基”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研究通过保险补偿机制,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材料首批次应用,解决自主“四基”产品长期存在的“推广难”问题。
      第三,要更加注重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匠心”工程。工业“四基”是否可靠关系到整个工业体系是否稳固,因此,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必须更加注重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一批“匠心”工程、精品工程。建议着力引导“四基”企业树立质量为先、精益求精的意识,避免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培育和提升一批“四基”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同时,要破解“四基”高素质人才匱乏问题,加快培养和引进“四基”高端专业人才,加强教育培训,强化产业工人的技能和责任心。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工业和信息化科技转化联盟-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