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供稿: | 2023-0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我省既要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势,也要立足自身客观实际,既不盲目乐观,也不妄自菲薄,要保持头脑清醒,准确选择适合辽宁自主创新的可行路径,不断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创建科技创新高地

      有效激活后发优势是当前我省推进自主创新的重点,要将资源、资本投入与先进科技、管理相结合,创建科技创新高地,拓展其辐射能力,实现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重视保持科技创新的持久动力和系统性能量储备。

      首先,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做大做强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套完善的自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其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遴选有条件的科技园区建设省级高新区。再次,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持沈阳、大连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有效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区域自主创新高地 鼓励支持其他各市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力争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序列。最后,鼓励支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地高新区加强国际合作,建设一批离岸创新中心,便于引进所需的先进项目、技术和人才 支持域内不同发展程度示范区、高新区、科技园区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以打造协同互补、共同发展的创新共同体。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突出科技创新的经济属性,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为此,必须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 要面向产业发展,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面向市场,支持企业牵头成立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联盟,搭建中介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的高频互动,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上形成强大合力 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加快产业链的衔接融合,培育良好的科技发展生态,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构建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实现科技产业量质齐升。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辽宁省专业研究机构、行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众多,科研、学科建设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突出,围绕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提升全面支撑能力。当前,我省应充分发挥高端制造业和以工业机器人、数字制造、纳米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优势产业的基础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创新,集中力量研发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装备,集中力量持续推进原始创新,抢占市场制高点。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一批“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全面谋划、系统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资源的组织整合和平台建设,发展面向重大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要在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学科和研发布局的基础上,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

      以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力求务实管用,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 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革绩效评估模式,让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轻装上阵 完善科技政策,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提升相关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率,引导不同区域、产业间创新协同发展,提升不同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合力。同时,要依靠市场化机制实现人才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要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两类主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持续输送复合人才。要大力推动创新人才引进,要有全球视野,制定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采取“带土移植”等方式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以“候鸟式”“远程式”“顾问式”等柔性方式,精准引进人才和团队。要提升人才服务效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爱才、识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