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出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出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供稿: | 2022-05-07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五年,成都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坚持把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蓝图已经绘就,具体怎么干?日前,《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系统谋划了成都科技创新未来五年的发展。

      《规划》提出,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优化空间、技术、平台三大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强化创新策源、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大支撑,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服务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



      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

      未来五年,成都将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规划》提出,立足构建“1+4+N”创新空间布局,成都将联动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主干带动、干支联动、成渝互动,加快实现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构建区域联动协作、优势充分发挥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具体来说,构建“1+4+N”创新空间,“1”指“一核”,即成都科学城 “4”指“四区”,即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N”包括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科创空间、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和德阳、眉山、资阳高新区等成都都市圈范围内的创新节点,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同时,成都将构建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构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构建链接国际国内的创新高地。

      “优化城市创新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创新效能的有效途径。《规划》首次提出的创新空间布局,就是要强化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极核引领、优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承载、深入推进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布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协同融合。”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西部(成都)科学城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

      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规划》提出,围绕重大战略领域方向,以城市新区为重点承载,成都将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高起点建设天府实验室,高品质建设科创空间,整合全球顶尖创新资源,发挥在蓉高校院所、创新团队重要作用,打造“从0到1”原始创新突破、“1到N”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一体贯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优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规划》提出,成都将把握全球创新资源要素加速向重大创新平台汇聚的重要趋势,强化建设战略科技、产业创新、功能服务三类创新平台,承担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研究,保障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转化,着力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

      布局战略科技平台,成都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先进能源、空天技术等前沿领域,形成空间高度聚集、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重大基础设施集群,并以此为依托布局前沿学科交叉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成都将前瞻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带动高端创新资源集成攻关和重大创新产品孵化转化 完善功能服务平台,成都将围绕创业孵化、先进算力、技术转移、中试共享等方面,加快平台建设。

      科技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聚焦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制造标志性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力争在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构建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其中,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成都将在“无人区”中育新机,分层次分阶段布局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 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包括新一代信息、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先进能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 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撑技术,探索新兴技术在金融安全、数字文创、物流服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和融合应用。

      同时,《规划》提出,提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能力,成都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升、人民生命健康保障和乡村振兴等重点方向,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与城市运营管理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服务、社会运行和治理方式创新,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到2025年,以市场为导向的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型,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零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成都将构建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攻关重点碳源领域关键技术、布局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 优化“智慧蓉城”建设科技服务,构建超大城市治理数字底座、构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应急救援技术体系 增强“健康成都”技术供给,推动重大疾病防治技术攻关、推动新兴技术与健康养老服务融合创新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东方氢能产业园规划设计图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活力

      构建良好创新生态要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活力。培育壮大多元创新主体,《规划》提出,成都将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科教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加强多元化创新主体培育,推动产业协同和技术联合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在蓉高校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重要作用,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规划》提出,成都将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建立国际化的科技人才发展模式,培育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壮大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深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提升各类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让各类人才在蓉真正“名利双收”。

      提升成果创新转化能力,《规划》提出,成都将立足企业创新能动作用,以体制机制改革集聚蝶变势能,以校院企地协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应用场景构建为重点,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化为新竞争力,驱动产业链畅通、创新链贯通、价值链融通。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规划》提出,成都将加速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夯实全国“双创”品牌,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