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强化科技创新硬核力量 在加快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强化科技创新硬核力量 在加快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

供稿: | 2022-01-11


      沈阳市“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提出,必须转换动力,在加快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要蓄创新之能,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全面激活振兴发展的强大引擎。

      以浑南科技城为核心载体 做强最大增量

      2021年12月31日,沈阳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日刚表示,在加快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必须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上主动作为、快干实干,将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增量”做强做大。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在浑南科技城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浑南科技城是沈阳市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载体,是加快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的全新引擎。目前,浑南科技城优胜设计方案已遴选出炉,正在深度完善中,预计3月启动建设。支撑国家战略和服务产业发展并重的“5+4+7+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中,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是沈阳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国家队”、排头兵。即将开展建设的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以及东北大学前沿交叉创新港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令浑南科技城的科创元素更丰富、科创引领力更强大。

      2022年,浑南科技城将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发力。在先进材料方向,全速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正威集团东北区域总部等在建项目 在智能制造方向,加速建设新松机器人未来城、中科院大学机器人学院等项目 在信息技术方向,建成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谋划建设未来工业互联网平台、IPv6实验室等创新设施及服务平台 在生命健康方向,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沈阳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东软医疗健康产业园落地运行 在数字文创方向,推进建设万锦文创园、鲁迅美术学院新校区等项目。

      构筑全域科创空间新格局 优化创新生态

      在加快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必须在构筑全域科创空间新格局上脱胎换骨、蝶变升级。沈阳已形成以浑南科技城为引领,北部科教融合园和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布局多个科技创新组团的“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的科创空间发展新格局。

      2022年,北部科教融合园聚焦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打造双创平台集群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航空产业和智慧电力产业集聚区。沈阳高新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前瞻引领、智能制造为牢固根基、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亮点、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为特色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沈阳经开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等产业,推进重点企业、产业、载体、人才、服务等协同发展。辉山经开区完善“研发平台+孵化加速+产业园”创新体系,围绕食品医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目前,沈阳已规划了36个科创组团。2022年,沈阳市将推动集合“三个平台”、实现“四个转变”、做到“三生融合”的科创组团快速发展,精准配置和布局创新要素,进一步优化完善与城市发展能级、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创新链条,优化创新生态。

      “创新沈阳”建设全面发力 强化硬核力量

      在加快创新驱动上实现新突破,必须让科技创新成为沈阳的硬核力量,加快建设“创新沈阳”。赵日刚称,建设“创新沈阳”,需要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其核心就是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使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

      2022年,为努力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00家、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在库企业达到2万家的目标,沈阳市将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企业源头培育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精准服务行动。以优化创新环境,增加源头供给为重点,支持各区县(市)建立种子科技型企业培育库 以科创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等为依托,提升孵化载体培育企业能力 强化双创活动引聚力,聚集优质创新创业团队资源,发挥市科技人才计划作用,吸引更多人才来沈创办科技型企业。

      锁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的目标,市科技局将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能力、提高区县(市)承接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系等方面多措并举,让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成为科研人员的首选项。尤其是在提升成果转化动力上,将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持续推进科技成果备案制度 支持高校院所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 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的组合形式,与科研单位、孵化企业、投资机构等形成利益共同体。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