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大事记 > 发挥科技创新对做好“三篇大文章”的支撑作用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发挥科技创新对做好“三篇大文章”的支撑作用

供稿: | 2021-09-28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全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链条衔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紧密融合

      围绕重点产业链集中梳理产业链条的创新需求,一体化配置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编制重点创新链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单,列出重大创新产品研发清单,建立健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联系机制。

      聚焦重要且紧迫、市场空间大的产业链。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设备、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发展上述面向重大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开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

      聚焦重要且紧迫、难度较大的产业链。努力攻克集成电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精细化工、特种金属、核电等清洁能源装备、高端医疗设备等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梳理产业链的基础能力堵点,汇总整理瓶颈清单,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

      部署重要且事关国家需求的战略性产业领域。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等,探索开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纳米科技、合成生物等前沿交叉研究。瞄准先进制造、新材料、催化与清洁能源、重疾诊治等前沿领域,推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催生颠覆性技术,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瞄准紧迫且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领域。引导共享经济、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网络直播等领域新业态发展。推动消费品工业等相关产业领域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定位创新、思维创新。

      优势循环: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良性循环

      采取有效措施打通产教链式循环的堵点,努力形成科教与产业等多种优势相互转化、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推动在辽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各自优势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高质量发展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充分发挥在辽两院院士、专业技术人才、产业技术工人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人才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实施“带土移植”科技人才专项行动,以招商引资方式开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吸引高端人才团队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落户辽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造就更多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创新优势。

      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力度,对研究开发成果实行股权激励。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研判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采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体验创新等创新模式。在成长期、成熟期的优势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产业优势。各类企业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培养、设立基金等形式回馈科教机构,形成产业优势支撑科教优势的良性循环。

      力量叠加:战略力量、市场力量、小微力量、政策力量形成合力

      建好重大创新平台,发挥战略力量势大力沉作用,引导市场力量、集合小微力量、用好政策力量,形成方向明确、合力明显的创新力量集群。用好战略力量的溢出效应,转化和支持市场力量,培育创新共同体。

      构建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着眼于原始创新、颠覆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建好国家重大创新平台。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对标国家实验室,更加务实有效地建设辽宁实验室,高水平创建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育国家级创新资源。形成近期、中期、长期逐步深入发力,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基础研究逐步深入加强的战略力量布局。

      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的市场力量。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推动应用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渐进式创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完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形成公益性、半公益性、营利性科技创新协调共进的市场化取向。

      凝聚铺天盖地的众多小微力量。着眼于市场细分领域需求,主攻技术工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积极引导留学归国人员、科研人员、体制内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各类群体创新创业。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激情,推进创业便利化,促进便捷融资。

      整合支持创新的多种政策力量。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力度、政策完整度、政策创新度。推出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引导投入,促进产出。推动供给政策、需求政策、环境政策三方面发力。整合人才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科研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平台政策,形成政策合力。积极为中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驻辽机构提供各方面政策支持。

      主体有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新型机构协同共进

      注重从独立创新转变为多元主体共生创新,与利益相关方结成创新共同体,积极探索“企业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力+产业链上下游贯通+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联盟组织模式,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在辽高新技术企业作用,建立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充分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努力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为主阵地,引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引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投放,撬动全社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新型机构发挥协同创新功能。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的梯队作用。引导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资源向企业开放,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跨界融合发展。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育、技术咨询作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和学科升级,积极引入境内外高水平学科资源。发挥金融机构资本支持、风险识别、判断推动作用,在创新创业的中早期提供有效支持。发挥社会化、市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作用,鼓励支持企事业机构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党政机关协同营造创新生态环境。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加强省级创新制度安排,保证政策之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连贯性。提升创新区域能级,推动开发区、高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创新进程。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健全决策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立健全“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汇聚世界前沿知识,加快建设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挥党委协调各方作用,推动政府积极作为,协调国际、国内、省内各项科技创新政策,推动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