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头条 > “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报道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报道

供稿: | 2017-03-13

      【编者按】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平衡、兼容发展,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如何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突破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如何运用市场手段优化军地资源配置?如何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如何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就此,中国改革报和中国国防报派出多名记者深入采访了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13位代表委员。从3月8日起,两报合办“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专栏,进行系列报道。

“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系列报道之一

      抓住资源共享的最大公约数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六大体系。其中,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位居首位。

      基础领域资源共享应重点加强哪些方面?如何构建保障机制确保资源共享规划落地生根?需要搭建哪些平台来促进资源共享?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改革报、中国国防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东部战区副司令员孙和荣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琼。

      找准落脚点

      “建市场”与“建战场”并举

      当今世界,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对新型军事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顺应这一要求,孙和荣代表认为,应当在交通、信息、空间、测绘、气象、标准等基础设施上,加强军事需求与民用需求的对接。张琼代表也认为,基础领域资源融合应在重点工程建设、信息数据整合,以及人才、技术、装备统筹上用力。

      张琼代表表示,基础领域资源共享应统筹考虑经济效益与国防效益、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把国防需求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划通盘考虑。同时根据军事装备的发展和需求,按照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功能,真正实现“建市场”与“建战场”的融合发展。

      在基础设施中,交通设施是事关军事力量投送的重要一环。对此,孙和荣代表认为,要重点建立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和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这两大体系都需要公路、铁路、航空、海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通力支撑,要合理统筹使用好军地交通运输力量。

      “目前,河南省在高速公路飞机跑道建设与高速公路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张琼代表告诉记者,2014年,包括第三代战机在内的多种机型在郑民高速公路飞机跑道上成功实现起降。

      选准着力点

      完善高效保障机制

      近年来,各地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在推动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如何确保基础资源共享规划落实?两位代表不约而同地表示,应继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

      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主席亲自担任主任。“各省市也应比照中央设立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作为各级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孙和荣代表说。

      孙和荣还表示,在工作运行保障方面,一方面要建立统管机构,落实岗位编制,统筹协调各领域军事需求和项目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军民共用的协调性,做到军地资源统筹,避免多头提需求、重复搞建设 另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利益补偿等机制,逐步形成顺畅高效的军民融合运行机制。

      张琼代表告诉记者,为确保基础资源共享的规划落实,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法规、规划、财审、建管、运管、科技、交战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完善了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管理监督等制度机制。

      打造支撑点

      创新拓展共享平台

      基础领域资源共享需要平台。孙和荣代表告诉记者,2015年12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郑州市政府签约联合建设的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是一个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一年多的实践证明,用好这一平台,不仅可推动军民两用先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还可带动和促进基础领域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近年来,通过类似合作方式,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牵头参与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军民融合平台,推动了军地双方在信息、空间、测绘和计量等基础领域共建共用共享。

      “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搭建交流平台,2016年河南省召开了军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张琼代表认为,促进基础领域资源共享,还应推进建立交通基础领域融合发展融资平台。

      “考虑到基础领域投资规模大,收效周期长,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建设和经营发展矛盾多,再加上满足国防功能需额外增加一定规模的投资,有必要建立交通基础领域融合发展融资平台。”张琼代表建议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在融资利率、规模、期限上给予企业帮扶。(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李韶辉   中国国防报记者 朱宏博)

“代表委员共话军民融合”系列报道之二

      嫁接联姻   开出科技协同新花

      科技领域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制高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科技领域统筹,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军民如何才能协同创新?军民技术如何实现转化应用?如何提高“民参军”与“军转民”的积极性?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深圳华昱集团总裁麦庆泉和全国人大代表、陆军第42集团军某旅副旅长田伟。

      “军民联姻”要有新机制

      “军民融合的关键是军融民,军队要娶媳嫁女,就必须要有‘军民联姻’的新机制。”麦庆泉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导致了军口和民口两张皮的情况。“军民要想真正做到科技的协同创新,就必须要有明确的顶层设计,打破现阶段军民之间相互分离与相互封闭的现状,各地尽快建立具有军民协调能力的权威机构。”田伟代表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我国军工科研体系的市场化水平较低。一方面,我国军工科研体系下有很多优质资源,可用于开发很多高品质的民用产品 另一方面,在某些领域,军工技术并不一定强于民用技术,也需要民用技术的支撑。

      “这就要求健全完善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和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促进技术向军事转化的国防再投入机制,切实消除当前军民科技成果转移不畅、科技贡献率不高等问题。”田伟代表说。

      “新机制最终要靠立法才能牢靠而稳定。”在麦庆泉代表看来,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支持,应尽快完善民口企业准入军工科研生产的相关规定,明确民口企业从事军工科研生产的法律地位。

      信息畅通方能“门当户对”

      “比如我旅列装的无人机情报处理单元,就是通过技术革新与现有的一体化平台完成了无缝对接。”谈及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成果,田伟代表如数家珍。

      田伟告诉记者,针对现有装备存在与战斗力生成方面的短板,他们积极与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对接,进行横向开发和技术革新。

      “对于‘军民联姻’这个事,我们‘民口男女’都是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军队既不能嫁剩女,又不会娶丑儿媳。”正如麦庆泉代表打的这个比方,军民融合就要统筹军民双方的共性所需,将军方“所需”与地方“所能”有效对接,把地方“所盼”与军方“所有”充分耦合。

      “军民双方合作要树立‘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全局意识和‘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成联合攻关团队。”田伟认为,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要公开公布军方研发需求,从产品供给侧发力,推进军口单位科研生产体系的开放与竞争力度,鼓励引导更多优质民口科研力量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贡献。

      军民协同实现互利共赢

      “要激发军民双方联合研发的积极性,就要防止产生新的垄断,决不允许‘空手套白狼’。”麦庆泉代表强调。

      麦庆泉认为,在军转民方面,要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技术优势,推进军工高科技产业民用化。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该系统最初为中国军队提供定位、导航、通信等军事服务,转向民用后市场规模巨大,范围覆盖通信、交通运输,以及智能手机、车载导航等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而在民参军领域,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迅猛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军事应用前景,军方可以积极引进并与民口企业联合开发民用领域新技术。

      正如田伟代表所说,“要大力推进军民一体化,变传统自我发展式为融合发展式,利用地方技术优势、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本,推进武器装备、信息技术和战场建设等升级换挡,促进发展方式、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全新转变。”

      “还应该注意的是,在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国防知识产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国家应在对涉及战略性核心利益的国防重大技术保留控制权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国防知识产权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放宽国防知识产权技术入股出资比例等,使军民双方共享科技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田伟代表指出。(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付朝欢 实习记者 赵薇   中国国防报记者 石宁宁)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