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大事记 > 天津“制造业立市”怎么“立”?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天津“制造业立市”怎么“立”?

供稿: | 2021-07-05


      《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进一步细化了未来五年全市制造业发展蓝图,形成指标体系和方法路径。该规划明确了16个区的重点着力方向,明确提出“津城”核心区补“产业”功能,避免产业空心化。

      “十四五”时期,为加快实现“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天津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近日,根据上位规划制定的《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客观分析了天津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四五”制造业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指标,并对全面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作了部署。规划还提出,实施7个专项行动,从8个方面强化实施保障。可以说,这一精心编制的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天津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的“路线图”,制造业立市的“施工图”。

      实现既定目标,制造业要跑出“加速度”

      今年2月,天津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对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等提出明确目标。这里面,“1”是指智能科技产业,“3”是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4”是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1”要发挥引领作用,“3”是要加快壮大的新兴产业,“4”是天津优势产业,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

      此次公布的《规划》,进一步细化了未来五年制造业的发展蓝图,形成指标体系和方法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天津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基础地位有所弱化。“十四五”期间,在其他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要由21.8%提升到25%,需要制造业跑出“加速度”。

      《规划》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5G三个方面提出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目标——

      要求发挥平台优势,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3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00亿元,年均增长10%。

      《规划》提出,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优势,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新能源方面,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壮大风电产业规模,强化太阳能产业集成,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8%,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

      新材料方面,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规划》提出,壮大智能装备产业,提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7%,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业示范基地。

      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提升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鼓励产业间跨界融合,增强产业国际化水平。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5.5%,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车发展高地。

      优化提升传统化工,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大力发展烯烃深加工、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学品,拉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7.5%。

      航空航天重点发展飞机关键配套协同、直升机研制维修应用、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火箭和航天器等四个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0%,形成具有国际先进研发制造水平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将推动现代冶金产品结构高端化,生产智能化和绿色化。顺应消费升级需求,以高端化、品牌化为主线,大力发展食品、自行车、手表、工艺美术、日用化学品、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焕发“老字号”品牌活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天津制造品牌。到2025年,现代轻纺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5.5%,打造时尚消费品之都。

      此前,为加快“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已经发布了《天津市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天津市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集中攻坚10条产业链,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航空航天,由市领导同志担任10条产业链的链长,市级部门和产业链重点区(功能区)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链长,共同负责推进产业链各项工作。

      “津城”核心区补“产业”功能,“滨城”核心区补“城市”功能

      近年来,随着各个城市工业企业迁出主城区,主城“产业空心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天津“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按照生态优先、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城产融合、区域协同的原则,构建“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

      “两带”指的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临海先进制造产业带,“双城”指的是“津城”“滨城”,“智谷”指的是以海河教育园区为核心打造的“天津智谷”,“组团”指的是其他各区工业园区。

      看得出来,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十四五”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是几个区几个工业园的事,而是全市共同参与的一件大事。此次《规划》进一步细化了全市制造业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了16个区的重点着力方向。

      针对“双城优化”,《规划》明确提出,“津城”核心区补“产业”功能,鼓励发展都市产业,避免产业空心化。“滨城”核心区补“城市”功能,提升教育、医疗、生活等配套能力,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津城”和“滨城”其他区域以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严格控制产业类型,提高投资和建设强度。

      按照规划,滨海新区要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高新区、天津港保税区等功能区为核心载体,集中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含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一批产业集群。到2025年,滨海新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保持在60%以上,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中心城区应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云计算、数字文化创意、工程设计服务等都市型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高技术服务和都市产业集聚区。

      结合各区特点,和平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高技术服务业。河东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技术服务业。河西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设计产业(工程设计、工业设计)、高技术服务业。南开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业。河北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创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红桥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创意(数字文化创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津城”核心区因地制宜补“产业”功能,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业,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城产融合,避免产业空心化,增强城区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居民就业质量和水平。通过不同区域优势产业分工协作、联动发展,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发展潜能,促进全市制造业迈向更高质量和效益水平。

      实施专项行动,强化政策支持

      推进《规划》落地,必须有抓手和支撑。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天津将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7个专项行动,分别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绿色制造转型升级行动、天津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和产业协同开放推进行动。

      以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为例,将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产品和品牌,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产业高地。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依托海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原创性、突破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大力发展精准医疗、下一代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力争在合成生物技术、智能决策控制、新型人机交互等领域实现突破,在工业仿真、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细胞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发成果,抢占科技制高点。

      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将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企业设备联网上云和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推动万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提高工业装备数字化能力。到2025年,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60%,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超过60%。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则提出构建以领航企业为引领、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进跃升的梯度发展格局。到2025年,力争培育市级领航企业10家,累计培育市级单项冠军100家,挖掘种子企业2000家,累计培育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规划》也强调,要加强组织推动,加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和新动能引育政策引导作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新模式应用。鼓励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落实绿色通道制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推动海河产业基金等与国内知名投资机构合作,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作用,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高成长性项目支持力度。持续推动“一制三化”改革,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以更大力度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打通各类办事堵点,优化办理流程,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安商亲商兴商氛围。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