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大事记 > 中国科技创新着力“强基石”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中国科技创新着力“强基石”

供稿: | 2020-12-10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基础研究之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中央已多次强调。

      12月7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再次指明我国科技发展“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技术亟需突破”等问题,要求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改革更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很多方面不能“平地起高楼”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年来,我国在铁基超导、量子信息等领域涌现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明显,“从0到1”的突破不多。

      此前,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更加注重原创导向,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制定《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实施《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都是意在把基础研究和底层技术研发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突破口。

      但基础研究的规律,决定其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

      这次会议对此作出部署: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鼓励扑下身子,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各方面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勤于和善于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借鉴相关经验,结合自身创新创造,取得更多成果。

      基础研究经费比重明显提高

      稳稳落在月面、完成自主采样、从月面起飞、在月轨交会对接……近期,嫦娥五号连续完成一系列“复杂高难度动作”,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

      从“嫦娥”探月到“奋斗者”号探海,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涌现,与投入增长密不可分。“十三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超过欧盟15个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曲线也迅速上扬,从2015年的71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35.6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9%。

      不过,从占比来看,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重在2019年刚刚首次突破6%。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的这一比重大多在15%以上。

      多年来,科学界对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比重的呼声不断,并建议在加大财政直接投入的同时,构建多元投入、开放合作的科学基金体系。

      对此,此次会议明确要求,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明显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

      “好奇心”“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自由探索、厚积薄发”等等,都是基础研究内在规律的表现,得到科技工作者和决策者的高度认同。

      此次会议专门提出,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时间要求。

      一方面鼓励、褒扬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基础研究特点,营造相对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可以集中精力潜心研究。

      科学界一直在呼吁,基础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原创性越强,不确定性就越大。要避免把需要长期摸索和积累的基础研究过程,作工程式的碎片化处理。

      为此,我国近年来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系列措施,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推动解决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问题。

      此次会议再次作出要求: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规定和制度,使科研团队有更大自主权、省心办事。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