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大事记 > 北海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北海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

供稿: | 2020-11-04


      近年来,北海市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依托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一体三链五平台”功能布局,推动创新、孵化、产业“三链”与技术服务信息、创新政策服务、技术人才交流合作、科技金融中介服务、项目孵化加速“五平台”融合发展,构建技术转移转化生态新体系。

      2019年以来,我市共促成科技成果登记15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45项 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36项,吸纳技术交易307项,涉及技术交易金额19.78亿元。

      推动双创平台建设

      发挥创新主体优势

      为发挥创新主体优势,围绕七大“产业树”发展需求,北海积极搭建双创平台等研发载体,成功构建原始“创新链”,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增强源头供给。

      近年来,我市大力引进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国家创新中心等机构在北海设立技术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如浙江大学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北部湾海洋新材料研究院等,并与广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共同筹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大院大所在北海建立成果转化平台。此前,在我市科技部门积极奔走牵线下,北海玖嘉久食品有限公司引入广西大学电气学院前沿科技,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实现鱼籽福袋的自动分绳、拈绳、捆扎及收口,大大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公司预计将新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6000万元。

      依托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技术“飞地”,我市还积极探索“技术转移中心+虚拟人才基地”建设,如与阿里云探讨合作建立阿里云AITO六大实验室,为北海本地提供技术赋能、人才赋能、市场赋能、企业加速赋能及政务服务。同时,不断加快推进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载体。

      培育促进企业成长

      打造成果产业链

      为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力和水平,我市利用项目孵化加速平台,通过“创客+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的全过程培育模式,推行了企业科技创新加速计划。“也就是根据企业特点,推出‘财务、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大礼包和定制服务,以项目扶持等方式,来帮助企业引进对接先进技术成果,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技术成果汇入提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以推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企业孵化(加速)链。目前,我市共有瞪羚企业2家,2020年瞪羚企业培育库入库4家 高新技术企业64家 推荐124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已入库88家,逐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企业孵化(加速)链,本土企业的技术承接能力和科技创新协同能力大幅提高。

      同时,我市依托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对需求产业技术进行分析,鼓励研发机构针对稀缺技术进行培育,并对汇聚的技术成果进行精准识别和评估,智能匹配相应行业企业等需求方,通过技术经纪人的跟踪、对接和撮合,促成成果的交易、合作,从而完善成果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商品化+社会效用化”的成果产业化体系,打造成果产业链,提高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效率。

      强化平台服务功能

      助推科技产业落地

      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发挥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用,积极借助创新政策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通过强化平台服务功能,如火如荼开展科技招商活动。

      其中,通过深圳对接平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第三方运营机构和科技金融中介自有渠道进行科技招商,举办“科技创新,智引未来”国际技术转移峰会(ITTS)、国际技术转移峰会产业布局与民营经济(年底专场)活动,推介北海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招商成功率。

      利用“五平台”一体运营的基础信息优势,通过智能识别、比对、获取等途径,获取与自治区规划打造的9张产业名片相吻合的有效信息,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和紧缺技术领域,精准分析和筛选优势技术成果和可拓展业务领域,匹配数据库中的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精准招商,弥补相关产业空白。2019年,我市引进了广西天腾科技有限公司的酒店智慧终端系统,有效解决了人员成本高、出错率高、手续烦琐、在线旅游平台(OTA)依赖过重、公安“四实”登记依靠纸质单据等行业共性问题。

      除此之外,我市还通过举办技术成果发布会、项目路演推介等活动,如北斗创新应用会议、海洋科技路演等活动,主动汇聚相关稀缺行业资源 参加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广西“两周一展”等展会,依托他人形成的行业资源汇聚招商。2019年,共引进40余家战略新兴企业带着近40项最新科技成果落户北海,通过科技高端服务业企业认定17家,2020年预计产值超1.8亿元、新增税收超1000万元。(记者 谭华懿)

      近年来,北海市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依托北部湾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打造“一体三链五平台”功能布局,推动创新、孵化、产业“三链”与技术服务信息、创新政策服务、技术人才交流合作、科技金融中介服务、项目孵化加速“五平台”融合发展,构建技术转移转化生态新体系。

      2019年以来,我市共促成科技成果登记15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45项 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136项,吸纳技术交易307项,涉及技术交易金额19.78亿元。

      推动双创平台建设

      发挥创新主体优势

      为发挥创新主体优势,围绕七大“产业树”发展需求,北海积极搭建双创平台等研发载体,成功构建原始“创新链”,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增强源头供给。

      近年来,我市大力引进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国家创新中心等机构在北海设立技术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如浙江大学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北部湾海洋新材料研究院等,并与广西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共同筹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大院大所在北海建立成果转化平台。此前,在我市科技部门积极奔走牵线下,北海玖嘉久食品有限公司引入广西大学电气学院前沿科技,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实现鱼籽福袋的自动分绳、拈绳、捆扎及收口,大大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公司预计将新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6000万元。

      依托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技术“飞地”,我市还积极探索“技术转移中心+虚拟人才基地”建设,如与阿里云探讨合作建立阿里云AITO六大实验室,为北海本地提供技术赋能、人才赋能、市场赋能、企业加速赋能及政务服务。同时,不断加快推进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载体。

      培育促进企业成长

      打造成果产业链

      为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力和水平,我市利用项目孵化加速平台,通过“创客+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的全过程培育模式,推行了企业科技创新加速计划。“也就是根据企业特点,推出‘财务、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大礼包和定制服务,以项目扶持等方式,来帮助企业引进对接先进技术成果,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技术成果汇入提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以推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企业孵化(加速)链。目前,我市共有瞪羚企业2家,2020年瞪羚企业培育库入库4家 高新技术企业64家 推荐124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已入库88家,逐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企业孵化(加速)链,本土企业的技术承接能力和科技创新协同能力大幅提高。

      同时,我市依托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对需求产业技术进行分析,鼓励研发机构针对稀缺技术进行培育,并对汇聚的技术成果进行精准识别和评估,智能匹配相应行业企业等需求方,通过技术经纪人的跟踪、对接和撮合,促成成果的交易、合作,从而完善成果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商品化+社会效用化”的成果产业化体系,打造成果产业链,提高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效率。

      强化平台服务功能

      助推科技产业落地

      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发挥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用,积极借助创新政策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通过强化平台服务功能,如火如荼开展科技招商活动。

      其中,通过深圳对接平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第三方运营机构和科技金融中介自有渠道进行科技招商,举办“科技创新,智引未来”国际技术转移峰会(ITTS)、国际技术转移峰会产业布局与民营经济(年底专场)活动,推介北海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招商成功率。

      利用“五平台”一体运营的基础信息优势,通过智能识别、比对、获取等途径,获取与自治区规划打造的9张产业名片相吻合的有效信息,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和紧缺技术领域,精准分析和筛选优势技术成果和可拓展业务领域,匹配数据库中的相关行业企业,进行精准招商,弥补相关产业空白。2019年,我市引进了广西天腾科技有限公司的酒店智慧终端系统,有效解决了人员成本高、出错率高、手续烦琐、在线旅游平台(OTA)依赖过重、公安“四实”登记依靠纸质单据等行业共性问题。

      除此之外,我市还通过举办技术成果发布会、项目路演推介等活动,如北斗创新应用会议、海洋科技路演等活动,主动汇聚相关稀缺行业资源 参加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广西“两周一展”等展会,依托他人形成的行业资源汇聚招商。2019年,共引进40余家战略新兴企业带着近40项最新科技成果落户北海,通过科技高端服务业企业认定17家,2020年预计产值超1.8亿元、新增税收超1000万元。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