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2025-11-21
2025-11-21
2025-11-21
2025-11-21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头条 > 峄城区:以“三百工程”为引擎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5-11-21
11月17日,峄城区召开“创新驱动 稳进提质 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峄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峄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田谨睿介绍了今年以来围绕“创新驱动 稳进提质 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峄城区工信局紧紧围绕“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部署,创新实施“抓提升育百企、促技改强百企、送政策惠百企”三项工程,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1-9月,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家,在库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64家。
实施“抓提升育百企”工程,夯实工业发展根基。区工信局以“稳运强基”行动为抓手,建立健全“事前预判、事中跟进、事后复盘”三项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化工业运行监测调度。通过重点培育六和饲料、爱德士鞋业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对40家种子企业实行“导师制”帮扶,精准助力企业“小升规”,工业经济发展基础持续巩固。推进“促技改强百企”工程,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峄城区工业技改投资实现快速增长。1-9月份,全区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4个,其中9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技改导向目录,10个项目获批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新增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6家,钰霖包装、丰源轮胎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省、市级智能工厂。深化“送政策惠百企”工程,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围绕“抓大、育新、扶小”思路,区工信局开展分层分类政策辅导,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深入实施“13510”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延伸。今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争取市级以上政策支持及荣誉100项(次),圆满完成“百项政策荣誉争创”年度目标。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培育了一批创新性强、成长性高的优质企业。在平台搭建、融合应用上持续发力,组织企业参加数字化转型培训,引导建设智能化示范项目,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峄城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三大行动,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为“强工兴产、转型突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随后,与会领导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题一:我们关注到峄城区工信局在服务企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请问,你们是如何系统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能够精准高效地直达企业,并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的?
峄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孙建:峄城区工信局始终将企业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通过构建“专、精、特、心”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首先,“专”注基础,确保政策“看得懂”。坚持内外兼修。对内,通过“班前一刻钟微课堂”等形式,让我们的业务骨干学懂弄通政策精髓 对外,在涉企服务场馆设立了8个政策服务站,发放政策汇编1000余册,提供“面对面”咨询,打通了政策宣传的“最后一米”。
其次,“精”准匹配,确保政策“找得对”。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管理机制,精准梳理企业需求与各级政策,已完成160余家(次)的需求匹配。同时,构建了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库,入库企业达120余家,让企业成长路径清晰,我们服务的目标明确。
再次,“特”色指导,确保政策“用得好”。成立了“惠企春风团”,提供“申报预审+专家问诊+对标提升”等定制化服务。为70余家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申报方案,精准指导100余家企业申报省市级各类荣誉,确保优质企业不错过任何发展机遇。
最后,全“心”服务,确保政策“落得实”。创新“企家人”服务机制,通过线上线下、镇(街)与企业双渠道联动,对申报企业进行全流程跟踪。今年以来,我区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实现“小巨人”零的突破 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绿色工厂等100余家,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20余家,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正是我们服务体系效能的最佳证明。
下一步,区工信局将继续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惠企政策落实举措,持续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问题二:近年来跨区域产业协作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请问峄城区在依托“四项工程”开展“我为企业拓订单”活动中,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峄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褚政:胶州市产业帮扶峄城区工作启动以来,我区立足两地产业特色,创新实施“鹊桥、丝路、伴飞、蝶变”四项工程,扎实开展“我为企业拓订单”活动,跨区域产业协作成效显著,共促成56家企业达成17项合作,新增订单2亿元。
“鹊桥工程”搭建线上线下对接平台,线上依托“峄品汇”微信小程序,展示峄城企业供需信息,同步链接胶州“惠企 e家”平台,实现胶州企业“一键接单”。线下分行业组织建材、造纸等企业,开展“一对一”“多对多”对接会22场。
“丝路工程”借力上合示范区优势,组织美果来等企业在上合之珠布展,与沙特山东商会、乌兹别克斯坦山东商会、上合“一带一路”绿色建筑产业联盟等建立密切合作,有力推动企业出海。
“伴飞工程”组织6位胶州优秀企业家与峄城青年企业家“一对一”结对,通过常态化联系、师徒互访、上下游对接,让两地企业家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对接资源,推动企业间合作。
“蝶变工程”推动“智改数转”,两地组织信息化培训班8期,培训企业300余家。6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吉美公司顺利通过省“工赋百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项目验收,晟世榴芳等3家企业建设5G工厂。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活动走深走实。一是深化区域协作,推动与胶州从订单对接迈向产业链协同 二是构建“对接-落地-履约”全周期服务机制,推动订单高效转化,为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问题三:峄城区正在大力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请问,这项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我们是如何通过建立评价体系来具体落实这一理念的?下一步在深化这项改革方面还有什么新的计划和展望?
峄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张竣:“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的核心理念,简而言之,就是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树立“以亩产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引导企业和社会将发展的重心从追求规模扩张转移到追求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和优质企业集聚。
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我们精心构建了一套 “1+5+X”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1”是指一个核心,即“亩均税收”,这直接衡量了一块土地的真实贡献。“5”是指五个主要指标,包括亩均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单位能耗销售收入、单位排放销售收入等,全面评估企业的产出效率、创新能力和绿色化水平。“X”是指差异化指标,我们根据不同行业的特性,设置不同的指标和权重,比如对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评价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确保评价结果更加公平、科学、精准。 通过这套体系,我们为全区工业企业进行“精准画像”,为后续实施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深化亩产改革作为推进“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核心抓手。一是持续优化评价机制。使“1+5+X”的体系更科学、更精准,更好地反映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实际。二是强化结果应用深度。推动评价结果在更多政策领域、更广范围内的应用,形成更强大的政策合力。三是接续推动要素产出提升。最终目标是实现单位要素产出的最大化,推动全区产业结构层次整体提档升级,为峄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工信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