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上一篇

李炳军在毕节市调研

2025-09-09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云南省政协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在昆召开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云南省政协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在昆召开

供稿: | 2025-09-09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述了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注入强大动力。我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连续多年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有力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取得新突破。

      凝心聚力谋发展,同心同行建箴言。9月8日,省政协十三届十六次常委会会议在昆明召开,围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协商议政。12名省政协常委作大会发言,全体与会人员分4个专题开展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我省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发挥政协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当前,云南正处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期。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推动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与会常委、委员们谈优势、出实招——

      多年来,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有色金属资源,形成了全球第一的锡、铟产业链,全国第一的铂族金属产业链。随着AI赋能制造业成为必然趋势,省政协常委李俊鹏认为,应构建智能制造与材料基因工程创新平台,建立健全覆盖资源勘探、智能选冶、先进加工、应用监测及循环利用等稀贵金属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数据管理体系 运用AI技术推动产业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有色和稀贵金属全产业链。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培育多学科交叉复合型科研人才队伍。

      “在‘十五五’规划中进行专项部署,统筹考虑重要产业聚集区的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发展,形成全省一盘棋格局。”省政协常委玉荣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能源与资源型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坚持省、州、县科技引导性政策一体性贯通执行,建立常态化的议事协调、信息共享和联合科技研究攻关机制,推动人才柔性流动 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专属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链核心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科创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

      省政协常委赵晓明细数云南作为种质资源大省的“含金量”:农作物种质资源占全国的80%,畜禽遗传资源、淡水鱼类种类居全国之首,食用菌资源占全国90%,果树、咖啡、野生稻等保存数量全国第一,大叶茶、甘蔗、特色花卉等保存数量全球第一。“推动滇系种业发展优势持续不断凸显,要坚持‘五链’协同。即建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搭平台、激活创新资源转化价值链,壮主体、培育领军企业延伸产业链,强基地、筑牢良种繁育数智链,优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链。”

      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培育壮大新兴和未来产业,与会常委、委员们析短板、谋布局——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但综合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谋划布局滞后、结构不够优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省政协常委王东建议要在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重大技术上形成5个方面的突破,涵盖在化石能源清洁化、新能源经济化、能源服务智能化方面的突破,在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纳米复合一体化方面的突破,在生物医药研发、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和疫苗研制方面的突破,在精准测量、实体数字化、基础大数据和西南大算力方面的突破,在推动绿电驱动制造、打造零碳产业高地方面的突破。

      省政协常委宋光兴在对我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等未来产业的发展进行调研后发现,部分成果更存在诸多挑战和问题:一是发展定位不清晰,缺少综合性文件指导 二是调查摸底不全面,缺少应用场景驱动引领 三是先导研究不到位,缺少长期运行机制支持。基于此,他提出了尽快出台发展规划和专项政策、深入开展全省基础现状摸底调查、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体系等建议。

      省政协常委杨昆进一步对我省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进行解剖,针对行业具体存在的支撑原始创新基础薄弱、应用深度不够、产业及行业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人才总量不足等问题,提出以规划引领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国家算力网络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绿电+智算”枢纽 开展基础研究和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科技成果在各重点行业转化应用以及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层分类加强人才引培等建议。

      提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效能 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在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路径的基础上,将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与会者关注的核心议题。当前,我省科技创新存在投入不足、主体不多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等短板弱项,“基础弱”“底子薄”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如何破除壁垒,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发言焦点。

      “现实是长期以来,大量科技成果‘沉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省政协常委夏雪山分析,原因在于转化链条存在关键堵点与机制障碍、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基于这一分析,他呼吁建立“需求牵引—联合挖掘”的科研成果供给机制,推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题、市场阅卷”的科研攻关机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优化分类评价,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队伍建设等,为转化降门槛、提效能,促进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在思考促进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时,省政协常委李广良注意到,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收录的4000余台套仪器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因缺乏高位统筹和配套政策以及信息错位等问题,并未实现高效配置与开放共享,需要进一步强化统筹、优化布局、加强宣传、建立平台、完善机制,充分激发其在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利器作用。

      创新主体地位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效能,更关系到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我省中小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1.2%,产学研合作以短期项目为主,限时转化机制、职务成果赋权等改革落地缓慢。”省政协常委李志强提到的现象折射深层共性问题。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投入、组织、转化的主体,他建议,建立全省统一的“需求对接平台”,落实税费优惠、补贴等政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打造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提高成果转化在人才评选中的权重、在科研人员收益中的比重,真正做到以利益共享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以平台重构强化企业组织能力、以生态优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尤其在稀贵金属、绿色铝等优势产业,可以试点‘企业出题—全球答题’机制,建立‘中试熟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

      省政协常委李劲松对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创新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方面的作用十分关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主要围绕工业‘六基’、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网络强国建设3个方面,我省在这些行业领域存在明显短板。还有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少、研发投入小,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难、融资难融资贵均需重视。建议从强化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建立全链条创新支撑体系,梯度培育壮大优质群体,优化企业人才、财政、金融等发展环境多方面考虑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省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取得了成效。“但建设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产业布局同质化、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不强等倾向。”省政协常委何雪峰建议,加快实施“一区一策”,精准定位主导产业,制定跨区域协同发展路径,构建联合招商协调机制,推进高新区差异化发展 形成以强带弱协作体系,落实分层分类创新人才引育政策,畅通创新成果转化通道,完善创新生态 打造“链主引领”梯度培育模式,强化薄弱园区企业培育,推动差异化政策供给,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释放区位优势,云南在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有可为。省政协常委李银峰从推动开放平台外延、优势产业协同“出海”、畅通科技交流渠道三方面建言。他建议发挥全省“2+3+N”产业园区的带动力,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机制,提升跨境园区枢纽能级,布局建设境外科创园区,提升园区科技集聚功能,打造扩大科技辐射的关键支点 充分发挥和释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有色金属、绿色能源等资源型产业科技高差迭代势能,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科技示范产业,提升科技辐射效能 将腾冲科学家论坛等整合提升为国际品牌,培养中国通、邻国通“双通”科技人才,以人文交往促进科技合作,促进智力资源外溢。

      集众智、聚众力,云南科技创新正迎来新一轮机遇期。与会同志们紧扣云南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区位优势,聚焦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既立足云南资源优势,又呼应国家战略需求。成果不仅将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贡献云南智慧和力量。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