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上半年昌平区GDP同比增长7.1%,三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上半年昌平区GDP同比增长7.1%,三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

供稿: | 2025-08-19

      “十四五”期间,区域GDP年均增长6.2%,上半年区域GDP增长7.1%,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8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昌平专场。会上,昌平区亮出发展成绩单。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介绍,近五年来,昌平以“四区”建设为总目标,以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为总抓手,经济竞争力、新质生产力、综合承载力、区域吸引力大幅跃升,五年年均GDP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总量突破1800亿元。



      谈经济发展:上半年区域GDP增长超7%

      在“减量”中实现“提质”,在“约束”下跑出“加速度”。在8月18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刘晓东介绍,回顾“十四五”这五年,昌平区经济大幅跃升。在城乡建设用地净减8平方公里,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19.7%和42%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昌平区GDP年均增长6.2%、高于全市1.3个百分点,总量突破1800亿元,今年上半年又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了7.1%的高增长。

      同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6万元新台阶,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5.9%、排名全市第三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2%,总量迈上700亿元台阶,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速达到15.2%,建安投资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前3。

      刘晓东提到,今年上半年,昌平区多项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进出口总额增长28.9%、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78.5万平方米,均排名全市第一 旅游消费增长38.8%、工业增加值增长15.4%、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12.8%、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9.3%,均排名全市前列,经济发展成绩单保持“优+”。

      “另一方面,我们不仅‘做大蛋糕’,更‘调优配方’,攒足了‘发展后劲’。”刘晓东说,在经济结构优化的带动下,五年来昌平落地亿元以上项目493个,“小巨人”企业达到81家、专精特新企业达882家、国高新企业达2946家,均排名平原新城首位。上半年272家企业上榜2025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排名全市第三,形成了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谈产业建设: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

      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承载区,昌平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市的1/3、高校数量全市最多、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全市最高。发布会上,刘晓东把昌平称作北京最年轻、最具活力的“未来之城”。他提到,昌平正以深化研城、央城、校城、产城这“四个融合”为着力点,打造世界级创新集群、产业集群。

      同时,在产业焕新升级方面,昌平作为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未来产业主阵地,也系统构筑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刘晓东说,当前,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聚集成势。其中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2%、总量达1040亿元,上半年增速达到9.7%。先进制造产业去年收入突破1600亿元,上半年增速实现了翻番、达到15%。先进能源产业聚焦能源互联网、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赛道,汇聚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60个,去年产业收入达253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产业在这里前瞻领跑。昌平已成功获批全市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搭建共性技术平台13个,集聚企业123家,占全市总量的半壁江山,上半年实现收入34亿元 机器人产业加速进化,昌平集聚企业138家,打造京北唯一机器人产业园,产研用一体创新正加速突破 6G产业方面,昌平已率先出台产业集聚区行动计划,发布全球首个“智简内生6G原型系统”。

      此外,刘晓东还特别提到昌平产业生态的融通共生。他说,今年昌平区还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宜商十条”,在全国首推人工智能政策计算器“昌慧达”,累计兑现政策资金31亿元,让企业在“丝滑服务”中尽享便利。据介绍,上半年昌平区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排名全市第一。

      谈城乡融合:轨道里程超130公里,推动18号线年底开通

      提及城乡融合方面,刘晓东在发布会上介绍,昌平是“轨道上的城市”,在建及建成轨道线路达到8条、站点46个,总里程超过130公里,居平原新城首位。“我们坚持‘产城融合、站城一体’理念,106个街区、8个镇域全部完成新版规划,五年来供应住宅用地157公顷,排名全市前列,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由‘工笔画’变成‘实景图’。”

      刘晓东表示,下一步,昌平还将推动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年内开工、18号线年底开通,完善与中心城区的半小时通勤圈。同时,规划建设霍营、新龙泽等20个轨道微中心,打造集工作、居住、商业于一体的15分钟生活圈。

      在回天地区建设上,刘晓东说,随着两轮行动计划的开展,回天地区已投用180个重点项目,引进名校17所,万亩森林公园持续扩展,2.8万名“创客”就近创业,平均通勤时间降低11%。目前,昌平区正在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推动回天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转变,打造宜居、活力、幸福、智慧的新家园。

      除了基础建设方面下的“硬功夫”,昌平也在发布会上展现了在城市绿道和生态方面的“软实力”。 森林覆盖率达49.46%,一半森林一半城,PM2.5年均浓度达到“20+”水平,刘晓东说,这是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地方。昌平区还规划了“一带、两脉、三环、多廊道”的千里绿道体系,串联起昌平的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乡村与城市,温榆河绿道、42公里绿道惠及沿线120万群众。

      谈人才生态:多项政策计划为青年人才托起未来

      在人才生态方面,记者获悉,昌平已发布实施4项人才引育计划,探索推动23项政策措施支撑落实。“星斗计划”集聚培养大师、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雨燕计划”集聚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骐骥计划”集聚培养卓越工程师,“云台计划”集聚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创金融人才。近两年引育支持4方面人才1300余名。

      为服务好青年人才,做好配套保障工作,昌平区持续做优品牌项目“昌聚工程”,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亿元,开展顶尖类、杰出类、领军类和青年类人才评选。给予获评人才50万元至300万元资金支持,同步给予7项配套服务,涵盖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生活保障、政治礼遇等方面。近两年评选支持高层次人才315名。

      据悉,昌平区14岁至35岁青年人口占比40.5%。今年,北京市启动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昌平区作为试点单位,在全市率先发布实施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例如,每年拿出财政资金1.3亿元,组织实施11类19条政策措施,涵盖创业就业补贴、创业贷款全额贴息、生活补贴、免费工位、人才公寓租金减免等“来之即享”的普惠政策,同时还规划5处人才公寓近千套房源,给予7天至3个月免费、3年半价优惠。

      民生就业方面,刘晓东在会上表示,昌平区坚持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扩容,成功入选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试点,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超25万个,实现了优质岗位与产业人才的精准匹配。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