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辽宁省唯一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丹东科技创新释放强劲动能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5-04-28
2024年,丹东市新增省级中试基地3家,新建科技创新平台10个,新增科技型企业231户。全市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7.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增速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3.1个百分点……
4月27日,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振兴新突破 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3场)上,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市科技创新领域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近三年来,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丹东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工作目标,在创新生态优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产学研协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四项行动,推动我市实现“决战决胜”。
实施政策体系完善行动
我市连续出台《丹东市科技创新生态计划后补助专项暂行办法》《丹东市关于促进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打通科技产业金融渠道。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7.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增速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3.1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唯一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创新动能强劲。
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
目前,全市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007户,居全省第7位 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9户,居全省第5位 备案雏鹰企业90户,居全省第8位 备案瞪羚企业44户,居全省第5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市级以上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36个,先后承接省“揭榜挂帅”等科技计划项目21个,35个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今年一季度,我市16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7500万元,同比增长36%,居全省第4位。
实施科创平台建强行动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加快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协同建设。截至目前,依托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4个、市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91个。
市政府先后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校地合作创新机制。2024年举办科技成果发布对接活动6场,推送企业技术需求90余项,发布高校院所成果300余项,促成校企合作20余项。全年登记技术合同513项,成交额7.3亿元,同比增长30.4%,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我市13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由我市所在单位主持完成9项、参与完成4项,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实施科技人才引育行动
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鸭绿江英才计划”,引育“带土移植”团队20个,3个科技创新团队获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立项支持。借助“院士专家丹东行”活动,成功邀请院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产业发展集聚智力。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让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走向一线、走向企业、走向产业。目前已有省内116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匹配我市93家企业,成功对接技术需求158项,助力企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辽东学院工作站,累计培养150余名职业技术经理人。
着力打好主体培育攻坚战
贯彻落实《辽宁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的若干措施》,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苗,围绕“5454”产业体系梳理“卡链”“断链”环节,组织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同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计划,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00户以上,技术合同登记额增长10%,科技服务业营收增速不低于6%。
着力打造要素聚合强载体
完善“企业研发平台后备资源库”,适时启动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征集,做好省级创新平台储备,推动辽东学院仪器仪表实验室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协助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丹东海陆交错带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计划全年建设科技创新平台10个以上。推动“丹东智造中试基地”“辽宁(丹东)光电技术中试基地”申报省级备案,提升金属3D打印、光电技术等中试服务能力。创新“两库一平台”成果转化体系,动态更新企业需求与科技成果数据库,开发线上共享平台,实现产学研精准匹配。
着力构建人才发展生态圈
依据《“鸭绿江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平台资助操作细则(试行)》,持续推进落实科技创新平台资助工作。实施“科研飞人计划”,通过课题研究、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形式,吸引域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开展智力服务,实现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输入丹东、高层次人才汇聚丹东,年内新增入库专家200名以上。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与居留许可“一窗联办”服务,提升审批效率,营造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
着力激活金融赋能新引擎
落实《丹东市关于促进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培育市场化合作分配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我市关键技术领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对创新创业的支持。联合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召开“2025丹东市产业金融对接大会”,发布《产业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科技金融数据查询平台,开发“科技信用贷” “科创保”“创贷保”等特色融资担保产品、“研发费用损失险”“专利保险”等科技险种,为科技型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增强企业研发投入信心。
下一步,全市科技战线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狠抓科技创新攻坚成果转化,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打好三年行动决胜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