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赛道”跨域延伸,产业链韧性更足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新赛道”跨域延伸,产业链韧性更足

供稿: | 2022-01-23


      布局全产业链条,临港新片区不仅迎来中芯国际、新昇半导体等大项目,在芯片制造、设备制造、关键材料、芯片设计等集成电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项目也陆续投产,预计2025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2035年构建起高水平产业生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芯港”。图为“东方芯港”厂区。邢千里 摄

      创新驱动引领,资源汇聚共享,从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度和韧性。“十四五”期间,强链补链工作备受关注,而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龙头,上海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区域联动助力补链强链。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纽带,松江区积极服务头部公司与中小企业开展跨区域协作,全面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将新动能、新赛道不断向外延展。

      构建跨域产业链协同体系

      不久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制定了《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将上海打造成为民用航空产业高地。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对加强长三角分工协作进行重点部署,将以上海为核心,共建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根据《行动计划》,沿G60高速公路将打造航空科创走廊,发挥各类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进大飞机国产化配套。

      在《行动计划》发布之前,G60科创走廊就已围绕国产大飞机打造创新集群,形成了一定经验。过去两年,作为G60科创走廊的策源地,松江区在各相关地区、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拓展G60科创走廊与中国商飞在党建联建、供应链配套、实验室共享、产业项目落地等方面的合作。目前,被纳入G60科创走廊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发挥好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协力各方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迈向中国创造,这是大家共同的期待。通过强化顶层设计,G60科创走廊相关城市形成了有序协同、错位发展、共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划共识。

      在此基础上,松江区一方面积极吸引高端要素,以中国科学院脑智科创基地、腾讯优图实验室、上海低碳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重量级平台入驻,服务一批百亿元级重大项目落户 另一方面,加强高端产业(园区)联盟、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构筑跨区域多层次的产业合作体系。

      目前,G60科创走廊共组建产业联盟15个、合作示范园区11个,涉及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随着“G60星链产业基地”在松江区开工建设,又一条“新赛道”从上海出发,向长三角延伸——预计3年后投产的这一卫星“灯塔工厂”年产能可达300颗,带动长三角形成200亿元的卫星互联网创新应用生态。

      大小企业携手释放动能

      去年底,G60科创走廊最新的一个产业联盟在上海组建。这一名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作联盟”的组织,是一个全新的综合性产业联盟,主要目标为统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优势,助力长三角补链强链和产业一体化发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发布的数据,G60科创走廊沿线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9家,占全国比重近7%,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茅。再往细部看,长三角的不少“专精特新”企业,虽然规模不大,却立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有能力在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化解“卡脖子”问题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同时,上海又是众多头部企业的地区总部所在地。为此,有必要创造一种机制,让这些巨头带动极富创新力的“小巨人群体”充分释放创新动能。

      位于松江区佘山镇的科建高分子公司,就是这一机制的受益者。该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种高端密封技术,具备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实力,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市场拓展不够,一直无法量产。就在企业一筹莫展之际,G60联席办与松江区科创办牵线搭桥,推动其与中国商飞面对面对接30多次,大大加速了创新技术进入大飞机配套库的进程。到去年底,经过测试,科建的产品正式取代进口,成为国产大飞机配套零部件。

      这种“巨头带动小巨人”的案例已在G60沿线城市复制。在松江区牵头推动下,九城市近千家企业被纳入国产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大飞机装机设备领域的合格及潜在供应商在半年时间里增加了30% 特殊工艺材料领域目前已有50多种产品完成与中国商飞对接。

      在上海同样有优势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一个个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协同案例也不断涌现。中芯国际搭建上百家产业链合作企业储备库,腾讯建立400余家企业的储备库。此外,超过250家工业互联网企业近年来在松江区集聚,相关示范产业基地的年销售规模近千亿元。

      构建更优的金融、科创环境

      促进产业要素跨区域高效精准配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度和韧性,除了推动市场主体对接外,也需要完善配套措施,构建功能平台,打造更优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在科创资源、金融支撑等方面,上海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区域协作、补链强链赋能。

      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上海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几天前,G60联席办在沪举办了一场“产融对接会”,帮助三省一市的1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与上海30多家银行、基金的投资人和专家面对面,为优质企业获得融资、登陆科创板搭建桥梁。

      事实上,两年以来,借助协作机制,上海证券交易所在G60科创走廊设立服务基地,累计为高科技企业举办近200场活动。受其推动,科创板受理的企业中,来自G60走廊的超过130家,上市近90家,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此外,长三角首只债券市场跨区域“双创”集合债,也在G60区域累计发行35单,融资200多亿元。而科技部指导下设立的长三角首只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去年底也在松江区启航,主要将投资早期科创项目,首期规模不少于100亿元。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产业创新注入科创元素,是强链补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以松江区为例,他们积极吸引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在沪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与G60科创走廊开展共性技术协同攻关,目前,“产学研”协同已形成10多个重大项目,在大硅片、光刻胶、新型发动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要突破,为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起到积极作用。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