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登录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陕西:加快推进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陕西:加快推进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供稿: | 2021-06-09


      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我省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340余家,综合科创水平位居全国第9位,技术合同交易额位居全国第6位,连续三年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国务院表彰,这与我省近年来推出了若干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密切相关。不可忽视的是,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还须宁心静气,找准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全力推动我省科技与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充足的“源头活水”。

      拆掉科研评价里的“围墙”,鼓励科技成果“带土”培育。十八大以来,我省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科研人员对我省创新驱动发展与“双创”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但目前我省科研评价导向依旧“重理论、轻实践”,科研人员考核和晋升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论文数量及发表期刊排名、项目数量及级别、职称头衔等,科技成果实用价值及其转化结果尚未全面落实到科研人员的考评体系中。为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的“破除‘五唯’痼疾,健全综合评价”的号召,我省应改变“一刀切”的科研导向,在职称评定、岗位聘请、项目结题时进行分类评价: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实行同行评议,对进行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人员则要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上。支持科研机构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发明人团队转化积极性。允许科研机构自主决定转化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留岗创业,扶持科技成果“带土”培育。

      培育多元化技术创新联盟,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前,我省产学研结合尚不够紧密,企业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也未完全确立。一方面,科研机构并没有能力单独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需要企业在承接科研产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再创新,但我省企业的创新活力偏弱,科技创新意识相对缺乏,科技成果创新投入依然不足。另一方面,我省科技资源、产业资源多属于“重资产学科”,成果转化的资本门槛高,转化难度大。而作为主要技术吸收方的高新技术类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对于技术成果的吸收能力不足,技术成果难以“落地开花”。为此,应利用好我省门类齐全的科技资源,发挥各高校优势学科的创新引领效应,引导科研机构之间形成多样化技术联盟,夯实成果产出及转化基础。围绕我省产业发展关键领域,支持企业、产业开展面向科研机构的技术难题竞标、科技悬赏等“研发众包”。鼓励企业主动承接和转化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如建立博士后合作点、共建实验室等。鼓励全省范围内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拼育、拼购”可转化的科技成果,集中力量解决成果转化中的资金链、技术链、服务链断裂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可操作性。当前,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尚未完全将价值要素纳入收益分配机制设计中,收益分配缺乏公平科学的依据。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缺乏可操作性,收益分配过程缺乏具体的细则指导。为了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体制机制的激励作用,我省应加快建立以劳动、知识、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健全以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在分配政策指导下,结合自身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特点,自主建立规范、有效的贡献测度指标体系、贡献收益对等细则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完善面向收益分配过程的指导细则,加快制定成果定价、净收益确定等环节的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收益分配过程监督和管理。

      快专项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职业化发展。我省技术转移机构数量众多,现有国家级园区平台324家,国际创新合作平台71个,但总体来看,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和一致的行为规范。机构之间协同程度低,尚未建立共享互惠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缺乏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技术服务工作趋于行政化、碎片化、低端化、同质化。技术转移人才的职业发展方向模糊,职业发展空间受限,无法满足技术转移转让服务的长远需求。为此,应加快建设围绕省内优势学科开展专项转移转化服务的机构,如建设面向空天、能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市场办公室、评价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管理中心等。建立健全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标准、服务机构信用档案、服务机构信息公开制度,大力培育示范机构,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制定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措施,打造职业化、精英化、国际化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当前,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唯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促进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经济社会领域焕发光彩,才能推进我省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实施。



服务电话
010-68703033
(周一至周五8:30-17: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 南路17号中国企业联合会3号楼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盟服务助手
扫码加微信可咨询
©版权所有: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产业链创新峰会 官方举办平台 ICP证:京ICP备2021031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