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12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完善体制机制 营造制造业发展优质环境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供稿: | 2020-11-05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改革深水期和关键机遇期,面临着从制造大国走向强国体制机制障碍。中国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在灵活的体制机制作用下市场活力可以演化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当前,中国进入改革2.0时代,改革需要从政府自身做起,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起步,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放宽市场准入、减少政府干预,为产业发展“松绑减负”,发挥政府率先推动改革的示范效应,最大程度地激发市场活力。简政放权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之一,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简政放权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主要举措是取消和下放一些行政审批事项,然而,减少行政审批只是短期手段,实现的是量变,还需要通过全面推进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来真正实现质变,统筹行政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国企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中国体制机制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释放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推动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让市场在“松绑除障”中释放活力,为促进创业降门槛、为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竞争创条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简化程序、明确时限、提高效率,并依法全面公开行政审批信息,规范行政裁量权,实行“阳光审批”。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及产业演变升级规律,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适时释放政策红利,通过精准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升级方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并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地方经济竞赛是推动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之一,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依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要求,设计构建能够科学反映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统计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良性竞争。用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通过考核评价导向的调整,引导地方政府之间经济竞争的着力点由发展速度和数量转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能耗偏高,症结在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造成要素价格扭曲和资源错配。破解制造业深层次发展难题,必须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健全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压力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首先,需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根据行业特点和国企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其次,需要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破除行政性垄断。在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引入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和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进一步放开准入,鼓励扩大民间投资,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最后,需要放松政府管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民营经济优势,增强民营经济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等不断涌现。降低民资准入门槛,允许民资进入垄断产业参与公平竞争,获得与国有企业均等的盈利机会。搭建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科技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知识产权、法律维权、就业服务、职业开发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